“音桥当代音乐节”见闻四则
2017-11-06 邹向平
——马来西亚2017“音桥当代音乐节”参后感
相隔八年后再赴吉隆坡参加现代音乐节,着实有许多不同的感受。2009年曾赴吉隆坡观摩“首届吉隆坡当代音乐节”(KL contemporary Music Festival),其最大感受是小国不似大国,不似大国那样有许多统一的特色。几个作曲家约到一起,说要干一件有利于现代音乐的事情,找一些支持的社会人士,当然必须是对音乐感兴趣的人(也不一定是很有钱的),关键是他们乐于拿出一些真银子支持你,加上非营利文化机构的支持,好好策划一番就可能成功。
当认识了钟启荣和余家和二人之后,才知道原来二人曾经跟西安音乐学院的饶余燕等老师学习过,钟启荣在比利时留学后善于写非常复杂的织体音乐,那时他已经得过欧洲一些重要的作曲奖项,譬如第四届波兰安德烈·帕努夫尼克青年作曲家奖,第二屆首尔国际作曲赛大奖,华沙鲁托夫拉夫斯基第二名(2006)等等。其实留学欧洲的作曲家很多,但要拿出另外一份精力,甚至于大于创作本身的精力去完成与社会,与人打交道组织工作,这一点并不是每一位作曲家兼而有之的本事。钟期荣属于具有双引擎的人,梦想和决心之下,组织音乐节还需要有着实干和聚合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音乐节艺术总监如大厨
2017年《音桥当代音乐节》迈入第三届,由马来西亚当代作曲家协会(SMCC)举办,C工作室(Studio C)及世纪大学与学院为协办单位,“将制作”公司为执行制作。《第三届音桥当代音乐节》在2017年10月6日及7日假白沙罗表演艺术中心黑箱剧场举行。本届音乐节超过60位国内外的优秀音乐家一起参与。
两年一度的《音桥当代音乐节》旨在促进东南亚国家与国际当代音乐及视觉艺术的文化交流,并积极推广马来西亚作曲家和东南亚各国的当代音乐作品。
从第一届的音桥当代音乐节2013至今年的第三届,延伸出7项活动,包括今年新增的小型音乐讲座,与7座城市接轨《与城市接轨之二》,音乐论坛以《当代音乐创作的跨媒体趋势之三》,《马来西亚的声音之五》,《音桥之三》-七位青年作曲家的作品音乐会,作品跨域结合传统舞蹈、现代舞蹈、影像艺术、传统乐器、绘画、即兴及现场电子音乐表演等元素。
两年一度的《音桥当代音乐节》旨在促进东南亚国家与国际当代音乐及视觉艺术的文化交流,并积极推广马来西亚作曲家和东南亚各国的当代音乐作品。
从第一届的音桥当代音乐节2013至今年的第三届,延伸出7项活动,包括今年新增的小型音乐讲座,与7座城市接轨《与城市接轨之二》,音乐论坛以《当代音乐创作的跨媒体趋势之三》,《马来西亚的声音之五》,《音桥之三》-七位青年作曲家的作品音乐会,作品跨域结合传统舞蹈、现代舞蹈、影像艺术、传统乐器、绘画、即兴及现场电子音乐表演等元素。
自从今年与钟启荣建立微信群之后,经常收到钟启荣大发其“吃货”的微信,上海的吃,四川的吃、南洋家乡的吃等等,其它游乐之事的实时微信报道也乐此不疲的发送。其实,音乐节的策划和格调完全同此理,口味不忌,多多宜善,但是要好的。此次音乐节的风格亦如其人。但有一点很突出的是,本土的东西尤其值得做新做活,不能拘泥于传统;外来的形式或观念不可照搬。
“为当地”与“为国际”
“音桥音乐节”自2013举办以来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为东南亚地区和马来西亚的青年作曲家、音乐家的脱颖而出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着于本地引入国际是一个音乐节设计者考虑的问题。参与国际性音乐节对于青年来说不只是学习和观摩,更重要的是动手参与创作,以高水平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演奏团来指导他们,提携他们的作品和演奏应该更为实际和重要。
如今大师们的作品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容易听到,而接触大师和近距离受指导和共同探讨却是易得到的机会。作为音乐节的艺术总监,70后的作曲家钟启荣等人更想做的是推动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各国80后、90后以至于00后的青年人的开放性作曲思维和呈现,这比许多音乐节都高出一筹。
举办青年作曲家的专场或作曲比赛入选专场、工作坊强调了当地性,这比攀比“国际性”一词更为重要。如若当地现代音乐的作曲和演奏不能提高,岂谈国际性?青年作曲家毕竟锐意创新,应当给多多给以实验的空间和创作平台,这就是为什么“音桥”音乐节大量吸纳年轻作曲家作品的原因,并想办法用最棒的音乐家或乐团来演奏的原因。历届“音桥”音乐节注重多媒体的交叉结合,十分受青年人喜爱,而且想法和路子多比较有创意;即兴的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找到了有趣的契合点。听觉、视觉、现场的交流形式常常被运用到。
德昂山歌与中国钢琴姊妹花的演绎
钟启荣邀请谢亚鸥与谢亚双子这对中国钢琴姊妹花坐阵“音乐桥音乐节”当属乐趣相投所至。旅德钢琴家谢亚鸥在德国建立的“柏林钢琴打击乐团”在欧州已火了些年了。这个室内乐团编制奇特,经常演奏为她们特制的乐曲。谢亚鸥不但以弹奏二十世纪钢琴曲而闻名,而且担任指挥。谢亚双子在钢琴上的造诣别具一格,无论古典和现代乐曲都诠释都一样精彩,她们在二场音乐会的独奏和合奏中担任了很重的节目分量。有幸与此,几个月前接到钟启荣邀请我参加“音桥”音乐节并约我作一首乐曲的时候,我第一个考虑的就是要为她们写一首乐曲。
一个等了二十多年的机会到了!大概是1993年,我与爱妻张平在云南德宏州潞西县的山寨中,采访到一对德昂族老情人的故事和情歌。故事的开始:
当我们在山寨大树下用携带的卡式录音机一边录音,一边入神地聆听古老优美的芦笛独奏的时候,一位头戴德昂头巾的德昂妇女从山垭口慢慢走来,并不好意思的靠拢过来,我自然恳求她能为我们唱几段民歌。她推诿了小许,当芦笛再奏起时,阵阵浑厚的女中音声调,声声带有重音和下滑的音调把我们吸了进去,伴随着笛声,没有比这凄美的歌声再动人的了!音乐中断了一会,老人慢慢地讲来:“当我们都还年轻时,我们要好”,我们又拐弯抹角的问了好一会,吹芦笛的德昂老人才说,“父母把她嫁给了另外的人”。“喔”-我明白了。这对恋人原来是被姑娘家庭的父母媒妁之言给拆散了。但是,“我们经常到这山垭口大树下来”…..他们这样的见面不知有多少次了…..忽然,雷声和着闪电交加而来,这对夙愿未果的老情人的笛声、歌中更加让人凄感动人”…..
当我们在山寨大树下用携带的卡式录音机一边录音,一边入神地聆听古老优美的芦笛独奏的时候,一位头戴德昂头巾的德昂妇女从山垭口慢慢走来,并不好意思的靠拢过来,我自然恳求她能为我们唱几段民歌。她推诿了小许,当芦笛再奏起时,阵阵浑厚的女中音声调,声声带有重音和下滑的音调把我们吸了进去,伴随着笛声,没有比这凄美的歌声再动人的了!音乐中断了一会,老人慢慢地讲来:“当我们都还年轻时,我们要好”,我们又拐弯抹角的问了好一会,吹芦笛的德昂老人才说,“父母把她嫁给了另外的人”。“喔”-我明白了。这对恋人原来是被姑娘家庭的父母媒妁之言给拆散了。但是,“我们经常到这山垭口大树下来”…..他们这样的见面不知有多少次了…..忽然,雷声和着闪电交加而来,这对夙愿未果的老情人的笛声、歌中更加让人凄感动人”…..
“山路崎岖,古老的德昂情歌,苍苍莽莽,构成一支动情的创世情缘。我们再也不可能听到那远古的歌,因为它太久远太久远……但愿这就是一曲人类创世纪的情笃之曲… 不知什么时候,祖先迁徙到不再迁徙之地,生老与宿命的纠结就在凝结在这声声悲调里,它不顾尘世的嚣尘,只是悠悠地杨撒在那云南德昂族世代聚居的莽莽苍苍之中…”
这就是《德昂山迹》的创作之源。一个故事终有了机会让我找到合适的地方,合适的形式体现出来。这要感谢“音桥”的搭桥,使我的新作《德昂山迹》-为双钢琴与打击乐能够在吉隆坡做世界首演,而且演出很成功。
这就是《德昂山迹》的创作之源。一个故事终有了机会让我找到合适的地方,合适的形式体现出来。这要感谢“音桥”的搭桥,使我的新作《德昂山迹》-为双钢琴与打击乐能够在吉隆坡做世界首演,而且演出很成功。
宗祠及娘惹文化的中华底蕴
在音乐节结束之后的几天,锺启荣特意抽出时间陪同我们去了槟城,这次采风其实应当是我参加音乐节的一个意义特殊的内容。钟启荣告知:“如不去槟城尝娘惹美食、看槟城的娘惹博物馆就不算是来过槟城”。因此我们兴致所然。
娘惹(峇峇娘惹:baba nyonya)文化是十五世纪中国人下南洋之后与当地民族结合所产生的后代繁衍现象(混血儿)。但无论是异族人相融或异文化相融,其实都可以作为音乐上的一种参照。当今的现代音乐不正是东西交融,互为一体又互为区别吗?槟城“娘惹博物馆”的海量收藏据说在东南亚中国文化收藏中排第八位,讲解员称其价值“富可敌国”。可见其中华习俗保存,文物保存的数量和深度,我们一行人看得瞠目结舌。当宗族祠堂在国内稀见的时候,槟城可以见到豪华的宗祠大院如龙山堂丘祠,。让人感觉海外的中华遗产的许多方面反而保存得很好。
娘惹(峇峇娘惹:baba nyonya)文化是十五世纪中国人下南洋之后与当地民族结合所产生的后代繁衍现象(混血儿)。但无论是异族人相融或异文化相融,其实都可以作为音乐上的一种参照。当今的现代音乐不正是东西交融,互为一体又互为区别吗?槟城“娘惹博物馆”的海量收藏据说在东南亚中国文化收藏中排第八位,讲解员称其价值“富可敌国”。可见其中华习俗保存,文物保存的数量和深度,我们一行人看得瞠目结舌。当宗族祠堂在国内稀见的时候,槟城可以见到豪华的宗祠大院如龙山堂丘祠,。让人感觉海外的中华遗产的许多方面反而保存得很好。
(转载自五棰半微信公众号, 原文出处链接:https://goo.gl/iJCmX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