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音樂先鋒-亞洲作曲家聯盟暨2011亞太音樂節-林芳宜
Special thanks to Ms. Ling Fang-Yi for providing the right for SMCC to share the review.
一九七一年,為促進亞洲地區的現代音樂發展,並將各國文化與當代創作結合,我國已故作曲家許常惠先生邀集日本作曲家入野義朗、藝術經紀人鍋島吉郎、南韓現代音樂協會負責人羅運榮以及香港作曲家林聲翕等,在台灣先成立了亞洲作曲家聯盟籌備會,透過論壇與新作發表,引起亞洲各國對於當代創作的關注後,一九七三年終於在香港並召開成立大會,亞洲作曲家聯盟(Asian Composer League,簡稱曲盟、ACL)因此正式成立,首屆會員國有台灣、香港和日本。接著陸續於一九七四年在日本京都舉辦第二屆大會、一九七五年在菲律賓舉行第三屆大會,並確立了聯盟的組織章程,自此,亞洲曲盟定期由會員國輪流主辦聯盟大會與音樂節,藉此連結亞洲各國之音樂交流,並促進亞洲各國的傳統文化在當代音樂中的再運用與傳承。
作為發起國,臺灣曾經分別於一九七六、一九八六、一九九四與一九九八年主辦曲盟大會與音樂節,這不僅在當代音樂、而是連西洋古典音樂活動都付之闕如的年代,是非常重要的國際交流活動,透過音樂節,各會員國之間形成一個互相激勵的關係鏈,尤其是創辦人入野義朗的夫人以其之名所設的「入野義朗獎」,獎勵主辦國三十歲以下的青年作曲家,以及每屆大會所辦理的「青年作曲獎」,都是各國新生代作曲家展露頭角的好機會。
曲盟台灣總會現任理事長暨作曲家潘皇龍先生自二○○七年接任之後,有鑒於台灣為曲盟發起國,卻十多年未再擔任大會主辦國,遂積極爭取大會主辦權,經過申請通過由台灣主辦第二十九屆曲盟大會,也因適逢二○一一年台灣建國百年大喜,於是擴大舉辦大會暨音樂節,規劃八天共十五場的演出、論壇與比賽,參與演出的音樂團隊則包括了國家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台北藝術大學管絃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采風樂坊、小巨人絲竹樂團、台北室內合唱團、及國內外音樂家,無論是音樂種類、作品編制、乃至於參與演出的人數,可說是打破了台灣音樂展演的紀錄,更是音樂界難得一見的大動員。
音樂節由國家交響樂團(NSO)拉開序幕,以「你說是當代、我說是經典」為主題,從一百年前的經典作品-貝爾格的《三首管弦樂作品》到潘皇龍的《普天樂》,整場曲目不僅是本屆音樂節展演作品中編制最大、也是最多樣化的作品:《普天樂》結合了交響樂團與北管、日本作曲家門脇治的《際》edge是給次中音薩克管及管弦樂團、來自紐西蘭的巴蒂(Jack Body)帶來為管弦樂團與爪哇歌者的《帕拉然:愛與戰爭之詩》Palaran: Poems of Love and War、另外還有韓國作曲家柳真宣(Jin-sun YU)給小號及管弦樂團《最後的號角聲》At the Last Trump、台灣作曲家顏明秀的管絃樂作品《韻》及香港作曲家李家泰為建國百年徵曲所寫的給大型管弦樂團的一百秒拼貼《悸動》。這場開幕音樂會還特別邀請指揮家德洽(Alexander Drčar)來台演出。
交響樂團編制的音樂會還有由指揮家林天吉帶領台北藝術大學管絃樂團演出的「管弦新聲」,演出來自日本、韓國、香港、台灣、加拿大與以色列等地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來自韓國的金芝香(Ji-Hyang KIM)帶來二○一○年的管弦樂新作《誦經僧人協奏曲》Concerto for Chanting Monks,是一首結合韓國佛教吟唱與天主教經文歌形成奇特聲響的作品。另外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則將在台中演出台灣前輩作曲家馬水龍的古箏協奏曲《尋》,以及林進佑給鋼琴與管弦樂團的《宇宙》。
打擊樂器因其變化萬千的組合與色彩,向來是當代音樂最倚重的樂器族群,這次由朱宗慶打擊樂團擔綱打擊樂作品的專場音樂會「登峰造擊」,演出曲目包含台灣作曲家呂文慈給擊樂六重奏的《樹倒猢猻散》以及新生代作曲家潘家琳的擊樂五重奏《戴奧尼修斯》。演出編制從擊樂三重奏到六重奏,展現當代作曲家對打擊樂器的巧思。
曲盟成立的核心宗旨,是透過當代的創作,重新發掘亞洲文化的根源與寶藏,並進而在當代創作中展現作曲家母文化的特質、並藉以延續傳承這些特質。因此,傳統音樂在當代創作中的運用,也一直是亞洲各國作曲家所關切的領域。分別由台北市立國樂團與小巨人絲竹樂團演出的「國樂新思維」與「絲竹新境界
」分別展現中國樂器大樂團與室內樂形式的作品,「國樂新思維」除了港、台、新加坡三地作曲家的國樂團作品之外,最特別的是由日本作曲家松下功(Isao Matsuchita)為兩位尺八演奏家與國樂團的協奏曲《天空之舞 》Dance of the Firmament,這是一首展現中日文化之美的作品,而透過作曲家本人,這次主辦單位相當幸運的邀請到日本國寶音樂家山本真山與其傳人山本邦山來台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共同演出。「絲竹新境界」則演出港台兩地前輩作曲家如陳錦標與曾興魁及新生代作曲家如任真慧與蔡宜真的絲竹作品。
除了絲竹編制,臺灣在東西方樂器的融合上,有著非常亮麗的成績,而寫下這些成績的大功臣,非采風樂坊莫屬。采風樂坊也是將東西樂器混合編制帶上國際音樂舞台的先鋒樂團,此次由采風樂坊與現代音協樂團共同演出混合編制作品專場音樂會「東西對彈」,演出作品包括正在國際舞台快速竄起的馬來西亞作曲家中鍾啟榮(Kee-Yong Chong)為笙、長笛、雙簧管、單簧管與低音大提琴的《變形之八》Metamorphosis VIII,還有長年鑽研東方樂器的德國作曲家史塔莫(Klaus Hinrich Stahmer)為笙、單簧管與大提琴的《悟》,整場作品雖然編制不大,挑戰性卻相當高。
在編制上還有一場人聲作品,由合唱指揮陳雲紅帶領台北室內合唱團演出,展演包括了阿卡貝拉、鋼琴伴奏、與打擊樂等不同的合唱作品風貌。而由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團員音樂家所演出的室內樂音樂會與國內音樂家們擔任的獨奏音樂會,也都將呈現來自各國的精采作品。 除了上述這些音樂會之外,上有兩場電聲作品與研討會,而每年大會大家所矚目的「青年作曲獎」與「入野義朗獎」,也將由指揮家江靖波帶領東吳大學管絃樂團熱鬧上場。
本屆大會暨亞太音樂節總計共收到來自二十二個國家、十四種編制、將近五百首作品,經過漫長繁複的徵選,最後入選演出的作品共一百件,預計來台親臨盛會的作曲家將有一百多人,其中也包括了發起人之一入野義朗的夫人與各國大會代表,可說是一場音樂類的國際盛事。
當代作品的創作與展演,是各國音樂水平的重要指標,這幾年被不景氣的經濟導致藝文活動的低迷,將由亞洲作曲家聯盟二○一一大會暨亞太音樂節一掃而空,在八天的音樂節活動期間,讓大家聽到各國的當代創作,品嚐不同文化下的精采之作。而這也可視為一場亞洲各國在當代音樂領域中的馬拉松,在緊湊的展演出,與主辦國的樂團、音樂家互相激盪燦爛聲響的一場饗宴。
Posted date: 10 Jan 2013
Home
一九七一年,為促進亞洲地區的現代音樂發展,並將各國文化與當代創作結合,我國已故作曲家許常惠先生邀集日本作曲家入野義朗、藝術經紀人鍋島吉郎、南韓現代音樂協會負責人羅運榮以及香港作曲家林聲翕等,在台灣先成立了亞洲作曲家聯盟籌備會,透過論壇與新作發表,引起亞洲各國對於當代創作的關注後,一九七三年終於在香港並召開成立大會,亞洲作曲家聯盟(Asian Composer League,簡稱曲盟、ACL)因此正式成立,首屆會員國有台灣、香港和日本。接著陸續於一九七四年在日本京都舉辦第二屆大會、一九七五年在菲律賓舉行第三屆大會,並確立了聯盟的組織章程,自此,亞洲曲盟定期由會員國輪流主辦聯盟大會與音樂節,藉此連結亞洲各國之音樂交流,並促進亞洲各國的傳統文化在當代音樂中的再運用與傳承。
作為發起國,臺灣曾經分別於一九七六、一九八六、一九九四與一九九八年主辦曲盟大會與音樂節,這不僅在當代音樂、而是連西洋古典音樂活動都付之闕如的年代,是非常重要的國際交流活動,透過音樂節,各會員國之間形成一個互相激勵的關係鏈,尤其是創辦人入野義朗的夫人以其之名所設的「入野義朗獎」,獎勵主辦國三十歲以下的青年作曲家,以及每屆大會所辦理的「青年作曲獎」,都是各國新生代作曲家展露頭角的好機會。
曲盟台灣總會現任理事長暨作曲家潘皇龍先生自二○○七年接任之後,有鑒於台灣為曲盟發起國,卻十多年未再擔任大會主辦國,遂積極爭取大會主辦權,經過申請通過由台灣主辦第二十九屆曲盟大會,也因適逢二○一一年台灣建國百年大喜,於是擴大舉辦大會暨音樂節,規劃八天共十五場的演出、論壇與比賽,參與演出的音樂團隊則包括了國家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台北藝術大學管絃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采風樂坊、小巨人絲竹樂團、台北室內合唱團、及國內外音樂家,無論是音樂種類、作品編制、乃至於參與演出的人數,可說是打破了台灣音樂展演的紀錄,更是音樂界難得一見的大動員。
音樂節由國家交響樂團(NSO)拉開序幕,以「你說是當代、我說是經典」為主題,從一百年前的經典作品-貝爾格的《三首管弦樂作品》到潘皇龍的《普天樂》,整場曲目不僅是本屆音樂節展演作品中編制最大、也是最多樣化的作品:《普天樂》結合了交響樂團與北管、日本作曲家門脇治的《際》edge是給次中音薩克管及管弦樂團、來自紐西蘭的巴蒂(Jack Body)帶來為管弦樂團與爪哇歌者的《帕拉然:愛與戰爭之詩》Palaran: Poems of Love and War、另外還有韓國作曲家柳真宣(Jin-sun YU)給小號及管弦樂團《最後的號角聲》At the Last Trump、台灣作曲家顏明秀的管絃樂作品《韻》及香港作曲家李家泰為建國百年徵曲所寫的給大型管弦樂團的一百秒拼貼《悸動》。這場開幕音樂會還特別邀請指揮家德洽(Alexander Drčar)來台演出。
交響樂團編制的音樂會還有由指揮家林天吉帶領台北藝術大學管絃樂團演出的「管弦新聲」,演出來自日本、韓國、香港、台灣、加拿大與以色列等地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來自韓國的金芝香(Ji-Hyang KIM)帶來二○一○年的管弦樂新作《誦經僧人協奏曲》Concerto for Chanting Monks,是一首結合韓國佛教吟唱與天主教經文歌形成奇特聲響的作品。另外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則將在台中演出台灣前輩作曲家馬水龍的古箏協奏曲《尋》,以及林進佑給鋼琴與管弦樂團的《宇宙》。
打擊樂器因其變化萬千的組合與色彩,向來是當代音樂最倚重的樂器族群,這次由朱宗慶打擊樂團擔綱打擊樂作品的專場音樂會「登峰造擊」,演出曲目包含台灣作曲家呂文慈給擊樂六重奏的《樹倒猢猻散》以及新生代作曲家潘家琳的擊樂五重奏《戴奧尼修斯》。演出編制從擊樂三重奏到六重奏,展現當代作曲家對打擊樂器的巧思。
曲盟成立的核心宗旨,是透過當代的創作,重新發掘亞洲文化的根源與寶藏,並進而在當代創作中展現作曲家母文化的特質、並藉以延續傳承這些特質。因此,傳統音樂在當代創作中的運用,也一直是亞洲各國作曲家所關切的領域。分別由台北市立國樂團與小巨人絲竹樂團演出的「國樂新思維」與「絲竹新境界
」分別展現中國樂器大樂團與室內樂形式的作品,「國樂新思維」除了港、台、新加坡三地作曲家的國樂團作品之外,最特別的是由日本作曲家松下功(Isao Matsuchita)為兩位尺八演奏家與國樂團的協奏曲《天空之舞 》Dance of the Firmament,這是一首展現中日文化之美的作品,而透過作曲家本人,這次主辦單位相當幸運的邀請到日本國寶音樂家山本真山與其傳人山本邦山來台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共同演出。「絲竹新境界」則演出港台兩地前輩作曲家如陳錦標與曾興魁及新生代作曲家如任真慧與蔡宜真的絲竹作品。
除了絲竹編制,臺灣在東西方樂器的融合上,有著非常亮麗的成績,而寫下這些成績的大功臣,非采風樂坊莫屬。采風樂坊也是將東西樂器混合編制帶上國際音樂舞台的先鋒樂團,此次由采風樂坊與現代音協樂團共同演出混合編制作品專場音樂會「東西對彈」,演出作品包括正在國際舞台快速竄起的馬來西亞作曲家中鍾啟榮(Kee-Yong Chong)為笙、長笛、雙簧管、單簧管與低音大提琴的《變形之八》Metamorphosis VIII,還有長年鑽研東方樂器的德國作曲家史塔莫(Klaus Hinrich Stahmer)為笙、單簧管與大提琴的《悟》,整場作品雖然編制不大,挑戰性卻相當高。
在編制上還有一場人聲作品,由合唱指揮陳雲紅帶領台北室內合唱團演出,展演包括了阿卡貝拉、鋼琴伴奏、與打擊樂等不同的合唱作品風貌。而由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團員音樂家所演出的室內樂音樂會與國內音樂家們擔任的獨奏音樂會,也都將呈現來自各國的精采作品。 除了上述這些音樂會之外,上有兩場電聲作品與研討會,而每年大會大家所矚目的「青年作曲獎」與「入野義朗獎」,也將由指揮家江靖波帶領東吳大學管絃樂團熱鬧上場。
本屆大會暨亞太音樂節總計共收到來自二十二個國家、十四種編制、將近五百首作品,經過漫長繁複的徵選,最後入選演出的作品共一百件,預計來台親臨盛會的作曲家將有一百多人,其中也包括了發起人之一入野義朗的夫人與各國大會代表,可說是一場音樂類的國際盛事。
當代作品的創作與展演,是各國音樂水平的重要指標,這幾年被不景氣的經濟導致藝文活動的低迷,將由亞洲作曲家聯盟二○一一大會暨亞太音樂節一掃而空,在八天的音樂節活動期間,讓大家聽到各國的當代創作,品嚐不同文化下的精采之作。而這也可視為一場亞洲各國在當代音樂領域中的馬拉松,在緊湊的展演出,與主辦國的樂團、音樂家互相激盪燦爛聲響的一場饗宴。
Posted date: 10 Jan 2013
Home